0898-08980898

半岛体育app有料]中国电影翻篇 记录做电影的年轻人

6686体育-集团官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半岛体育app贾樟柯[微博]有一次说,去釜山电影节,看到韩国街头都是和导演同样年轻的制片人、经纪人、宣传公司老板,觉得很震惊:“我觉得不得了。因为这些年轻人代表了新的审美、新的阶层,年轻的制片人一定会带动同样年轻的导演和公司,韩国电影一定会有新的面貌。”后来,就迎来了韩国电影黄金发展的年代。

  如今,同样的情况正在中国出现。大批80后的年轻人成为电影行业的“当朝者”,他们低调地站在陈可辛、李冰冰[微博]、范冰冰身后,帮他们缔造了一个个公关案例,宣传神奇计划;他们跟在行业大佬身边,打造了一部部年轻观众爱看的电影,提出一个个全新的构思和梦想……《十月围城》、《中国合伙人》、《二次曝光》、《大闹天宫》、《101次求婚》、《西游降魔》这些年来最火的中国电影,统统与他们有关。

  他们大多出身媒体,也有学金融和电影的,他们经历了大部分年轻人同样的历程——怀揣梦想,现实挫败,职业困惑,苦苦挣扎,坚决转型,孤注一掷……谁也不敢断言他们会成功,但可以断言,中国电影正在翻篇儿。

半岛体育app有料]中国电影翻篇 记录做电影的年轻人(图1)

  自信的杨思维会在KTV一边唱着宝岛名曲《粉红色的回忆》,一边跳着“矫揉造作的舞蹈”去串场子;她也会在大家争当房奴的时候,卖掉手头的两套房,租自己喜欢的房子,然后把钱拿去投资基金和旅游,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如果别人不是有明显的恶意,我就是觉得所有人都会喜欢我”,杨思维甚至“嚣张”到曾经跟范冰冰说,“在我的世界里,我才是主角,你只是配角”。这跟范冰冰系列豪言——“说得实在点,我范冰冰就是卖点”“我不用嫁入豪门,因为我就是豪门”简直是水融、如出一辙。

  杨思维说,“艺人宣传这个工作就像谈恋爱,要两个人彼此信任、一起努力。我和冰冰的价值观非常一致,六年来,深刻地影响着彼此。冰冰对我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喜欢我那种毫无底线的自信。没有冰冰,我的优秀不会被大家看到。”

  杨思维一早就认识到,要做一个优秀的艺人宣传,并不是约约采访、发发稿那么简单,必须在专业领域上、价值观上,走在艺人的前面,这样才能为艺人安抚情绪,提供思路,从而帮助他们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在遇到所谓“危机”的时候,能够用各种办法帮艺人安然度过,甚至转“危”为“机”。

  到了今天,范冰冰稳居一线、年收入过亿的时候,杨思维说她要离开了,她将全面告别范冰冰的经纪工作,换一种模式与范冰冰合作。接下来,杨思维将与几个朋友一起闯世界,成立自己的经纪公司。杨思维说,“我是一个爱折腾的人,我也愿意折腾。我和冰冰都觉得,要么没动静,要么就让全世界都知道,不然,没意思。”

  高中的时候,杨思维是南昌学联主席,获保送北大名额,校长曾经劝她以后从政当官。后来,因为保送出了问题,误打误撞,杨思维进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导演系。

  杨思维说,她是要在所处环境中一直保持牛X状态的人。当时周围的同学都是有理想又执著的“准导演”。入学时,老师问“同学们,导演是做什么的?”,杨思维一句“导演就是那个掌机器的人”让老师瞬间石化,也让她所期盼的“保持牛X状态”随风远去。

  杨思维决定反扑,除了每天看七部电影恶补以外,她还积极竞标学校晚会总导演,凭着一股蛮劲,最后成功地为“准导演”们解决了一个古老又质朴的问题——钱的问题。她翻开一本本杂志的彩页,直接打电话过去拉赞助,最后,甚至在学校看到似乎有点“社会背景”的人,她也跑过去跟人家讲。最终,杨思维拉到了学校晚会史上第一笔赞助,“没让那些做节目导演的同学花一分钱。”

  杨思维说,大学读了一年,她就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当导演”,她觉得自己更适合当一个“需要统筹、策划和综合能力的制片人”。

  除此之外,杨思维还在给楼盘开盘仪式当导演的时候,顺便在通州买一个小开间,花了18万,那原本是家里给她出国留学的钱,但是杨思维决定:留学不必了,我要买房。那年,她19岁。

  后来,在“房事”上,杨思维也没少折腾,19岁做业主的她决定28岁要当回房客。“2008年我把那个小开间卖了,卖了50万,用50万付了首付,又买了一套90万的房子。后来通过一些途径向银行贷款,贷了100万,套了60万的现,用60万加上我当时赚的钱,买了第三套的房子。去年我又把手上两套房子卖了。”

  2008年,已经进入老牌经纪人王京花旗下工作的杨思维开始接手范冰冰的宣传工作。杨思维回忆与范冰冰第一次出差,俩人就在酒店的大浴缸里泡澡聊天,坦诚相见,“非常诡异地,迅速进入到热恋状态”。

  范冰冰如今位居一线,一路走来,种种劲爆话题不时围绕在她身边,甚至“范冰冰工作室”本身也是一个话题——不断有人质疑,这些是非和话题是否由团队自己制造的?矛盾甚至直指杨思维。是是非非,范冰冰曾表明态度:“万箭穿心,习惯就好。”倒是杨思维和她的团队,给业界提供了不少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

  2010年,网上曝出“范冰冰王学圻[微博]同居”消息,舆论哗然,范冰冰的宣传团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杨思维马上致电业内资深媒体人探讨处理方法,说到动情处,杨思维在电话里就哭了起来。经过启发,杨思维决定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写下来,并且连夜在新闻门户网站上发出了一篇感情充沛的千字回应长文,喊出“这是底线,如果你们连王学圻老师这样的人都不放过,我们也不会放过你”,最后,杨思维和她的团队扭转乾坤,舆论和媒体普遍倾向于支持范冰冰王学圻一方。

  还有一次,在某一部戏的探班现场,媒体拍到了有损范冰冰形象的照片和视频,杨思维和她的团队迅速地与在场记者沟通,一晚之内拿到了记者签署的保密协议,保证不把照片和视频泄露,再次维护了范冰冰的形象。

  杨思维说,“面对所谓‘危机’,最关键的是这个艺人内心是怎么想的。如果她不把这个新闻当作事儿,它就不是事儿,因为所有新闻都是过眼云烟。如果她把这个新闻当做事儿,感觉伤害很大,我们就得帮助她坦然面对这个事情、把伤害减到最低,保护演员是很重要的。”

  早年间,范冰冰以各种造型惊艳国际电影节红毯,但是媒体毫不留情地点评她“没有参赛作品,在红毯上光有气度,蹭不出国际的高度”。

  在舆论上,杨思维自然力撑范冰冰;在心灵上,杨思维也予以抚慰和支持,虽然杨思维一再强调,“冰冰的内心其实比我更强大更坚定”。杨思维说,“冰冰是有代言任务的。我也曾经跟冰冰说,‘全国只有你,你知道吗?只有你可以通过走红毯,走向国际,你就是牛X!’”

  杨思维说,“面对恶评,有些人愿意炒,有些人希望躲得远远的。刚开始我们希望躲,但是这个事情有重复的力量,就像每次我们去国外电影节,回来肯定都有一些(负面的)新闻,慢慢就淡定了,来就来吧。在我们看来,这不会带来任何伤害,反而是我们的版面越来越大、国际合作越来越多。”

  杨思维直言,优秀的宣传人员必须在专业工作上、思想价值上,都走在艺人的前面,这样才能为艺人提供多种选择,从而帮助她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许多宣传人员目的性比较差,只知道到时候该发稿了,不知道发稿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有一个宣传,为了炒作,发了一个女演员跟制片人有染的新闻,新闻是上了头条,但是最后没有人敢用这个女演员了,怕惹上麻烦。这就是目的不明确、在专业上不到位,这些宣传没有搞清楚发稿的目的,究竟是想艺人多接戏,还是想艺人多广告代言?”

  也有业内人士称,范冰冰就是自己最好的宣传。杨思维表示了赞同,她说,“出席活动,冰冰从来不怯场,这一点我非常佩服她。她从来都是做得比我们想得要多。有些艺人,会怯场,本来同意要这么说这么做来增加曝光度,但是到了现场,不敢表现,话也不敢接。其实说到底,就是没有娱乐精神,太认真了。”

  随着范冰冰事业不断上升,她的幕后团队也逐渐成熟,杨思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要当“制片人”的人生规划,与此同时,长期笼罩在范冰冰的光芒之下,也让个性张扬、不断寻找优越感的杨思维倍感困惑。

  杨思维说,“我25岁的时候,和冰冰第一年去巴黎时装周,一路的接待都是顶级的,住最好的酒店,享受最好的服务。对于这种东西,其实我很惶恐,这不是我这个年纪和身份能够接受的。所以我会觉得我是范冰冰的附属品,因为我是她的工作人员才会享受到这些。在时装周之后,我一个人跑去巴塞罗那玩,自己一个人住青年旅馆,四个人一间房,坐地铁游玩,那才是我的生活,才是一个25岁女孩应有的生活状态。”

  “因为我们是服务人员,我们用时间、精力和智慧去服务演员,打造他们的品牌,实现他们的价值,而我的价值是通过他们来体现的”。“成为范冰冰的附属品”“要通过别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让她一度陷入迷茫,“转型做电影制片人、进入电影核心领域”的念头不断在心里翻腾。

  于是,杨思维加入了宁浩工作室,参与运作电影《黄金大劫案》,同时兼顾范冰冰的工作。杨思维直言,除了自身的转型,“我学习到更多电影制作方面的知识,对于冰冰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范冰冰曾劝她:“你很年轻,做制片人可能会做不好,但是你可以努力成为这个行业最优秀的宣传人员,到时候你可以跟最优秀的演员、导演去对话,因为你在你的领域是最优秀的。”

  后来,杨思维的确由于“经验不足、加上没有人指导”只能放弃了宁浩那边的工作,回归范冰冰工作室,负责商务合作。

  而这一次离开,杨思维和范冰冰进行了多次谈话,最后一次,两人都哭了。范冰冰反过来安慰杨思维不要有心理负担。

  杨思维说:“我和她一起六年,她没有什么变化,一直对我非常好,是我的状态变了,我想要更多的东西,想寻求一个新的空间,我想要把我的价值在不同的演员上再实现一次。我觉得我的离开肯定会在情感对她造成伤害,我觉得我是对不起她的。”

  但是范冰冰事业的稳定,以及幕后团队的成熟,让杨思维觉得可以放掉这个“对不起”,继续追寻自我。

  今年四月,杨思维一个人去了巴西、去了土耳其。杨思维说,“我想要的生活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想要的是,能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觉得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件事。”

  答:电影是我实现所有人生趣味的综合体 我会在有生之年把电影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环节都工作一遍 从编到演到导把各种力所能及的工作都体验一遍 我觉得漫长的人生之于工作这件事情所有的乐趣 都可以满足了。

  影厅里放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银幕上的光映在少年陆垚的脸上,影影绰绰。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时间是凝固的。

  陆垚家里三代人,都做着与电影相关的工作。爷爷是上海画电影海报最有名气的画师,爸爸是电影院经理。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每逢暑假,陆垚就会到影院帮忙卖票,还会跑到影厅里看电影,“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上映的时代,周迅的爸爸是电影放映员,有一次听她说起小时候泡电影院的记忆,一模一样,有点《天堂电影院》的意思吧。”

  2007年,在上海《申江服务导报》做了六年电影记者以后,陆垚辞职到了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学习电影制作。决定之前他甚至没有向老板于冬问过薪水,就从上海搬到了北京。那年,他26岁。

  2009年,于冬的保利博纳与陈可辛的“我们制作”合作成立“人人电影”。陆垚成为了陈可辛在内地公司的第一个员工。那年的陈可辛,已经完成了在内地电影市场试水的《如果·爱》和《投名状》,整个工作重心转移到内地。对于电影,陈可辛很在行,但对于内地的文化,陈可辛需要一些“翻译”陆垚很快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

  4年以后,陈可辛站在金鸡奖最佳导演的领奖台上说:“谢谢我的左右手陆垚,一路这么多年的不离不弃,无论我的事业到什么位置,他永远都鼓励我,留在这儿,留在这个擂台上,是得来不易的好伙伴。”

  对陆垚来说,这四年的同进退,如同又上了一所“电影大学”,拿下另一个“文凭”。他不觉得自己做得有多好,“我只是跟了一个值得跟的老板,做了在这个位置上该做的事情,换任何一个有点职业精神的人,都能做得跟我一样。”幸运之处在于,陆垚真的学到了当初想学的一切。

  从负责《十月围城》的宣传营销开始,陆垚陆续担任《武侠》、《血滴子》、《中国合伙人》的执行制片人。除了跟着陈可辛天天在片场开工,讨论剧本创意,协调宣发营销,陆垚和“我们制作”的内地团队还承担起演员,特别是内地演员的统筹。“在导演工作室最累的是,你什么都得干,最幸福的也是,你什么都能干。”

  《神奇侠侣》、《武侠》、《血滴子》票房接连失利,加上母亲的离世,陈可辛遭遇了人生的低潮,陆垚一起捱,“我们票房失利过,被人冷嘲热讽过。我都被人骂,你就能想象别人骂他骂得多难听。”但是,一部电影的价值毕竟不能只用票房来衡量,陆垚说最惨痛的《武侠》,“至少是一部有探索意义的华语电影,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我从没后悔拍过这部片。”

  到了《中国合伙人》,那是整个公司孤注一掷的作品。最终,破五亿的票房,让陈可辛还清了之前签下的钱债、人情债,最重要的是,“打破了对于内地题材的创作障碍,重新回归到了游刃有余的创作状态”。

  陆垚决定自己创业是在做完《中国合伙人》之后。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高投入高消耗的5年以后,那种海绵吸水般的状态没有了,激情仍在,瓶颈却来,需要给自己注入新的“鸡血”。而此时的中国电影产业,全年票房即将破200亿,看电影已经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娱乐产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好。“拍完《中国合伙人》,也试试看做合伙人吧!”除了制作之外,陆垚这次还想试的是——艺人经纪。

  庞大的娱乐产业需要大量的明星来支撑,票房明星也在渐渐浮出水面,但与好莱坞相比,国内的艺人经纪业务大部分还缺乏专业性,而陆垚这些年来积攒的人脉和经验,让他有放手一试的念头。“如果可以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鲜的小变化,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

  今年的10月23日,陈可辛发了一条微博,他说:“陆垚,两年前的今天因为你三十而立,我写了第一条微博。去年今天你舅舅走了,我们一起和你哀伤。又一年了,我们经历了高低潮,亲人离去,成长、吵架,从跌倒到终于爬起来……你已经长大了,要自立门户了。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会记住我们那么难忘那么重要的这几年。”

  陆垚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从实习到转正,陆垚当了六年电影记者。有一周,杨千嬅[微博]一直在上海做宣传,陆垚见了她三次,“直到第三次见到她,我就说,我已经没有问题要问你了。杨千嬅说,我也没有什么想回答的了”。陆垚感觉,新闻采访已经做到了重复的程度,“但是我还是对电影这个行业感兴趣,那只能往更核心的地方去,就是电影制作。”

  2007年大年初二,陆垚飞到北京见了保利博纳的老板于冬,两人聊了一晚上。陆垚跟于冬说他想学制作,“但是我什么都不懂”。于冬说,“没关系,我可以给你这个机会,博纳也是刚起步。”于是,陆垚开始了另一段人生“我做决定很简单,我会问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直接的需求是什么,那就是想学电影制作,其他附带的金钱、地位,都不重要。”

  刚到北京,连工资是多少都不知道,第一个月发工资,薪水不到上海的一半,我当时想,再坚持一下,看能不能打拼出一点什么。”

  在保利博纳,从学看剧本挑剧本开始,陆垚参与制作了《兄弟之生死同盟》、《江山美人》、《见龙卸甲》等片。后来,保利博纳新增了艺人经纪部,陆垚又负责运营整个部门,签下了黄奕、袁泉[微博]、童瑶[微博],又与香港英皇、成龙[微博]合作成立了博纳英龙演艺经纪有限公司,把范冰冰工作室迁来博纳。陆垚工作量大到“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他也成了保利博纳第一个横跨两个部门,领两份薪水的人。

  2008年,黄奕主演的《荡寇》入围威尼斯电影节,陆垚初出茅庐,团队也没有那么完整,搜罗礼服、搭配造型、写稿发稿、约采访推位置,几乎都是一人包揽。“我记得当时为了帮黄奕找红毯的礼服,真是上天入地地找,起飞前最后一刻终于定了,一个人背了九套礼服过去威尼斯,太恐怖了。每天要处理各种事情,连鞋子都要帮她搭配好,时时刻刻还有各种奇怪的问题会冒出来。”

  每天晚上忙完以后大家还要讨论第二天的工作,“当时我和黄奕还不住在同一个酒店。黄奕就说你不如搬过来吧,我出钱,但电影节期间哪还有空房?后来我就干脆每天晚上在黄奕的房间里打个地铺,然后起来第二天一早又开工。”

  陆垚虽然去了威尼斯,但根本没时间游览,到行程快结束了,只剩下两三个小时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到此一游”,陆垚冲到圣马可广场的一个名牌店,买了一个包。陆垚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买奢侈品,就觉得我来过了,特别土鳖,但这个包,一直用到今天。和黄奕的情谊,也一直到今天”。

  2005年,陆垚第一次遇到陈可辛,是在《如果-爱》片场,他还是记者。后来,在《投名状》上片时,他又帮陈可辛“打过小小的杂”。

  陈可辛对陆垚说,“你知道什么是制作吗?我16岁进片场,从吴宇森的助理开始,给剧组买过盒饭,买过咖啡,做过翻译,打过灯,什么岗位都做。30年做到今天,成为今天的陈可辛。你说你从今天开始,二十六七岁了,你线年,做到你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吗?难道你从现在开始学怎么打灯、怎么做衣服、怎么摄影吗?对你而言,不如去了解谁是最厉害的灯光、谁是最厉害的摄影、谁是最厉害的美术……如果你要做制作,你应该走监制路线。”

  陆垚评价陈可辛是一个工作狂,永远停不下来,“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生活里、生命里,只有家人和电影,这两个话题的。”陆垚在陈可辛的麾下工作,也是一路奔跑。

  《十月围城》,这是陆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参与制作的戏,这也是从电影营销层面,具有样本性质的作品。陆垚形容拍这部戏忙得“像神经病一样”,拍摄期间就做了无数的宣传活动,有一次,在片场接了一个电话,过程中,又听到有新的电话打进来,“电线个未接来电。”

  陆垚全力地做宣传营销和演员对接工作,同时,陈可辛把整个制作层面的所有一切,全面向他开放。他也会给陈可辛带来内地的社会资讯、行业动向和思维方式。

  陆垚说,“我算是一个胆子比较大的人,就算我是一只菜鸟,也不会因为你是高手,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变成哑巴。而且陈可辛也是非常西化的人,讲究公平,他对于权威本身就很抵触,虽然他到了今天的成就和阶段,但是他从来不以这个身份自居。他会反驳你、否定你,但是他会听你所讲的东西是什么样的。我非常感谢我遇到的老板是这样的风格。”

  “我记得第一次讨论剧本,谈到演员组合,我也不懂,就胡说八道,陈可辛听完,说,陆垚,你真的太幼稚了,你这样想演员太幼稚了!然后他就开始跟我讲演员的心态是怎样的,一二三四……我觉得这种错误,都犯得值,我心里明白了也就不再犯了。”

  陆垚“胆子”越来越大,很快,就开始跟陈可辛“拍着桌子吵架了”。陆垚说他的自信不是从成功中建立起来的,是从被否定、从失败错误中不断自省得到的。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肯给他空间的老板。“拍桌子可能已经成为‘我们制作’的一种团队文化了,拍老板的桌子,也被新人拍桌子。吵吵更进步。”陆垚笑言。

  做完《十月围城》不久,陆垚居然接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邀约,“我眼都没眨就拒绝了,你给我100万,但当时的我不值这个钱,只是因为涂了一层《十月围城》和陈可辛的金。我还是个学生,还有好多东西没学,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浮躁。”

  《十月围城》之后,于冬和陈可辛因为意见分歧“分手”,陆垚却选择留在了陈可辛身边。

  博纳即将上市,陈可辛才入内地,博纳还是陈可辛?如何选择?陆垚说,我想得非常简单,我到底要什么?“我给于冬写了一封信,那时候,博纳主要还是以投资的身份介入制作,真正片场里的制作,涉及得比较少。而在陈可辛这个体系当中,电影怎样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更加真切。我可以看到一个概念怎样变成一个梗概、变成一个大纲、变成一个分场、变成一个剧本,然后前期拍摄、后期制作,最后宣发营销到上片,这就是当初我就算薪水打了对折,也要从上海到北京的动力。”

  朋友们都爱开陆垚的玩笑,说他“傲娇,老是耍大牌,爱翻白眼”,圈里的“局”从来不凑,一边又亲切地称呼他为“我们亲爱的三土”。电影老板们会评价陆垚是“闲云野鹤”,性格古怪,不被传统的名利所收买。而明星们说起陆垚,却是又爱又恨。

  陆垚曾经当面点评一位一线女星的红毯礼服“艳俗”,“你难道不知道自己最美的,是什么妆都没有的时候么?”;曾在宣传期和当红的男明星因工作翻脸,“你是团队的老板,团队的错,当然应该由你来埋单,这才像个男人样!”;曾“教训”过粉丝力量惊人的年轻偶像,“过不去这道心里的坎,未来的路怎么走?”……但到最后,这些曾经跟他“咬牙切齿过过招”的明星们,反而成了他的好朋友。事无大小,都会来“听他骂几句。”朋友们曾经议论过陆垚这个魔法是怎么变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行业里,从来不缺乏聪明人,但他的可爱之处在于,兼备聪明与善良。前者让他说出真见,不会人云亦云,后者则带来最优的交流效果,有一种正能量。曾有一个女明星在婚礼前夜弄丢了戒指,人在海外,顿觉万事不顺,众人安抚统统无效。陆垚在她的微博上留了一句言:“丢了戒指没有关系,只要你的爱情没有丢。”瞬间如被点穴,窝心窝肺。

  “我是一个很难把工作和生活剥离干净的人,换句话说,我怎么与朋友相处,就怎么与工作伙伴相处,好像有点傻的。我记得可辛导演有一次看到我们一群人写他的文章后说,‘我觉得不管事业上成功不成功,家人失去不失去,但是我在你们眼中的那个样子,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原来都是一样的。至少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我不会在人面前说人话,在鬼面前说鬼话,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我的人生也挺值得的。’就像导演说的,做一个真实的人,表里如一的人,挺难的,但是也挺快乐的。”

  陆垚说自己很喜欢《中国合伙人》里的王阳,“王阳对于人生的认知非常明确,最重要的是跟你们在一起工作、跟你们在一起生活。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都没有和朋友的相处来得重要。成东青为了成功,孟晓骏也是为了成功,王阳可能没有想过一定要成功,只是觉得,我跟你们在一起,我这一生也挺幸福的。”

  答:电影就是我以为的世界,我希望世界可以如此,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可以相信,世界可以如此。

  竹聿名长得像香港明星导演冯德伦[微博],有一个外号叫“胖版冯德伦”。他痴迷香港电影,在新浪博客时代,他搜集大量香港电影资料和典故,偶尔写写影评,二十出头在电影博客圈小有名气,与来自河北的魏君子[微博],并称“南竹北魏”。竹聿名想做跟电影相关的工作,但在他成长的广西博白,近距离接触电影的机会微乎其微。

  毕业以后,家里给他安排工作,他便找借口躲了起来,姐姐甚至开了一个小型白酒厂,让他去管理,每天噼里啪啦往合同上敲公章即可,颇有几分小镇富二代的闲适。但心有所属的竹聿名对这一切毫无兴趣,甚至陷入自闭。竹聿名说,“封闭了三年,如果那时候不是遇到几个朋友,有机会来到北京做跟电影相关的事情,我基本上就完蛋了,真的把自己给废了。”

  竹聿名一直试图摆脱安稳无趣的轨道,他辗转于南宁、北京、上海,甚至想拿三万块跟朋友合伙开一家香港电影网站。

  最后,他落脚在北京一家门户网站,做了一名电影策划编辑。正式开始工作,家里人一块石头落地,虽然不知道网站门户是什么,依旧很开心,竹聿名的奶奶甚至到处和别人说“我孙子在全国最大的网吧工作”。来北京前,竹聿名已经想好了,“一边做各种电影策划,了解电影的幕后,积累到一定时候,就进业内做电影”。

  在网站做编辑的时候,竹聿名就开始给一些电影做营销顾问。竹聿名说,“对于宣传营销,我是点到为止,还是希望往制作方向走。但是因为媒体出身,我确实对宣传营销比较熟悉。”

  竹聿名的入行颇有一点喜剧意味,为了帮新浪微博拉日本,他结识了《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编剧和策划、香港电影人胡耀辉[微博],继而零报酬协助这部不能在内地放映的香港在微博和网络上做宣传。后来,在他的操作下,以15万的宣传费用,另一部香港《一路向西》在内地营销取得不俗反响。

  竹聿名说,“《3D肉蒲团》三千多万香港票房有一半是内地赴港游客所贡献,在广东福建地区,不少居民特意组团到香港看片,盛况与当年香港上映足本《色戒》,相差无几。”

  在内地这个特殊环境之下,如何宣传、如何进退才能避免进入黑名单,竹聿名也摸出了一番门道。正所谓活色生香,安全也是很重要的。经此一役,竹聿名获得了几位香港电影公司老板的信任和器重。

  但与此同时,本来就有些江湖气质的竹聿名也好像被打上了专做营销的标签:“这个世界是残酷的,大家似乎觉得,做就比较低层次。”

  现在,竹聿名的头衔是香港星皓电影公司运营总裁,手头上的项目是《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投资近4亿,集结了周润发、郭富城[微博]、甄子丹[微博]等明星,星皓是主要投资方。朋友们戏称,他终于“洗白”了自己,成功上位。

  “其实在行业内,我资历尚浅。为什么像我这种水平还不够的人,突然间有点冒出来?因为就是这个行业靠谱的人太少了,你只要认真做事、专心做事,就很容易鹤立鸡群。”竹聿名这样解读自己的上位。

  协助《3D肉蒲团》做宣传的时候,竹聿名仍在新浪娱乐策划部任职,因为推广微博客户,与《3D肉蒲团》方面一直有接触。

  虽然不能在内地办落地活动,但是竹聿名利用当时新浪微博的火爆和新浪门户网站的平台,首发预告片、海报等电影物料,还邀请女主角、原纱央莉到新浪首开微博,成功引起线D肉蒲团》在香港首映,除了网络,不少内地重要的平面媒体都给予了数版报道,特别是广东福建地区,根据广州当地媒体报道“街头巷尾卖肉卖菜的都在议论《3D肉蒲团》,除了散客之外,甚至有不少旅行团可以组团到香港进行观影”。竹聿名表示,这个跟当年香港上映足本《色戒》,内地人组团到香港观影的盛况,相差无几。

  可能有人会说:“色情荤腥,能不好卖吗?”竹聿名直言,那可不一定,与内地不同,香港实行分级制度,不时有三级片上映,综观香港电影史,也并不是所有片都好卖。而且在内地这个特殊环境之下,其实如果进行宣传而不过线,也是很重要的学问。

  竹聿名与香港片方策划人胡耀辉打电话商量,一聊就聊了两个多小时,“我跟他们说,有一些色情暴露的镜头,只能点到为止,也跟他们介绍了内地管制的情况。”

  于是,片方专门推出了针对内地和欧洲市场的不同物料,在内地也安全地活色生香了一把。

  直到后来,竹聿名正式加入这个电影公司工作,国内某视频门户网站开价数百万希望购买《3D肉蒲团》的内地版权,竹聿名和公司思考再三还是拒绝几百万的利益,“我们当时跟视频网站的人说,色情暴力的东西是肯定不能上的,一定要剪,但剪完就什么都没有了。就算剪‘干净’了再上,这件事还是不能做,做完以后肯定就会上黑名单,如果引起连锁反应,又来一轮严打,后面不单自己公司,整个行业的片子就不好做了。”

  到后来再操作《一路向西》,面对少得可怜的内地15万宣传预算,竹聿名干脆反向操作,“发稿都不够,这次决定不联系媒体了。不如先在网络引爆话题,让媒体主动上门要求进行跟踪报道。”后来,《一路向西》内地的片花,在某门户网站依然有一千两百多万的点击率。

  在这个过程中,竹聿名通过分析微博指数和百度指数发现了宣传上的“漏洞”,“在网页上搜索《一路向西》的男女比例是八比二,当时《3D肉蒲团》是六比四,数据显示《一路向西》的潜在女性观众群还没有被调动起来,这样它的票房就很危险。”针对这个问题,片方打造出了全球第一条女性专用预告片——“你知道你的男朋友去东莞是干嘛吗?”竹聿名笑着说,“预告片反响不错,女孩子看完以后,基本上男朋友就不用去东莞出差了。”

  回到最初,还在新浪供职的时候,竹聿名只是一个“局外人”,为什么不拿一份报酬,却那么卖力地为影片做宣传?原来,也是源于他的港片情结。竹聿名说,“《3D肉蒲团》的出品人萧若元[微博]是我非常欣赏的人,能够跟他一起做事,我已经非常开心了!哪里还想报酬?”

  熟悉港片的人应该都听过萧若元的名字。他今年64岁,毕业于香港大学历史系,是香港多个电视台电台节目的“名嘴”,开办了电影和艺人公司,参与创作了《省港旗兵》《靓妹仔》《跛豪》《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唐伯虎点秋香》等数十部经典港片。是竹聿名这代看港片长大的人心中的偶像。

  从新浪离职,竹聿名加入了萧若元、萧定一[微博]的“中国3D”公司,但是由于萧若元身份的原因,公司业务一直不能顺利开展。于是,竹聿名完成了手头的项目以后,投身到了同样是香港老板开办的星皓电影公司。

  竹聿名最近一直在忙着《大闹天宫》的上映工作,其中他们在中山订做了一百个三米高、用硅胶做成的孙悟空人偶,准备投放到影院,竹聿名展示了他手机里的照片,硅胶名不虚传,整个孙悟空栩栩如生。竹聿名笑着说,“现在影院都在疯抢这个孙悟空,我最担心的是,放到影厅,孙悟空手上的毛会被拔得一干二净。”

  投资近4亿,周润发、郭富城、甄子丹主演的《大闹天宫》定位是全球市场,竹聿名说:“很难得咱们华语片题材有机会可以在卖全球。要在全球卖这部片子,卖点一定不是演员,因为华人明星在海外还是没什么票房号召力。这时候,卖的是特效、卖的是中国神话题材和孙悟空,所以特效一定要很牛。但是回到亚洲,这几个明星就开始有作用了,回到中国,明星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西游记这个题材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所以,针对不同的市场,也会有不同的宣传策略和重点。”

  竹聿名说,“做《大闹天宫》让我体会了制片人中心制的优越性,之前做《二次曝光》也让我体会到这一点”。当时,决定参加国庆档大混战的《二次曝光》在八月份的时候找到了竹聿名和魏君子给他们当顾问,“当时他们的发行占比很高,但是宣传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但是以制片人方励为中心的团队还是富有成效的,竹聿名说,“每次开会所有团队都在,包括新闻、视频、论坛、微博,还有海报团队。所有事情由方励来拍板。当团队有什么需求的时候,马上当场提出,制片人衡量一下资金和性价比,就能拍板决定,反应非常快捷。”

  “制片人中心制对制片人的要求很高,”竹聿名说,“他要从大局上来掌握整个项目。反观导演中心制,弊病很多,因为导演的专业毕竟只是导演,又要管发行、又要管宣传,他不可能做到位。”

  从参与《二次曝光》营销到参与《大闹天宫》这个瞄准全球票房的项目,竹聿名说,“以前是‘见自己’认识自己、修炼自己,现在是开眼界的‘见天地’。”

  竹聿名说,中国电影未来发展趋势是制片人中心制,而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是希望做一个制片人,“扎扎实实地把类型片做好”。

  但是此前一部青春喜剧电影《4B青年之4楼B座》,原本可以挂上“制片人”的名衔,竹聿名却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撤下来,他觉得自己名不副实,“制片人应该从头到尾、从无到有地跟进整个项目,我最开始接触这个项目,是以策划人的身份。虽然老板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挂名,但是我不想要。”

  “卖个人情、轻松挂名”,在业内并不少见,一些所谓的“监制”、“编剧”、“制片人”就是如此挂名,丰富履历。在这一点上,竹聿名似乎显得有点过于“纯洁”?他说,“这个行业靠谱的人太少了,各种坑蒙拐骗的事情多得不得了。但是这个行业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只要你认真做事儿了,基本上业内还是会流传开来的。为什么我资历尚浅,就好像突然有点冒出来?因为只要认真做事,就很容易鹤立鸡群,这是整个行业的状态。这个行业非常需要扎扎实实做电影、真正热爱电影的人。就像《一代宗师》里说的‘新人要出头’,这个浮夸浮躁的电影圈子,也需要有新人出来大闹天宫。”

  说到坑蒙拐骗、浮躁浮夸,业内人心里多少都有一个热门“土豪”名单,老板们看似一掷千金的“土豪行为”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业内流传着不少这样的声音:“我和某老板合作了,扎了他一笔钱,这个老板真是钱多人傻,十足的土豪。”

  竹聿名直言,“我不喜欢这些声音,这些老板对电影是有热情的,他们对电影投入了很多,同样,电影行业也需要一些支柱。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行业里生存下来,是他们给了我们饭碗。如果这个行业的人趁他们不懂就去骗他们的钱和资源,其实是损害了整个行业。这些老板产业很多,当他们对电影行业失望的时候,就可能去投其他行业,这对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这些老板身边需要一些得力的人,帮他们运营,才能够使得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答:简单点说,电影就是女人,没有女人,世界就将索然无味。功用一点,其实电影就是造梦机,可以让我制造各种天马行空奇奇怪怪的梦,然后共享给大家。换言之,这梦太平常或太烂,就不要做了,对不起观众。

  Part.4 张文伯:让我吹吹营销枕边风张文伯,34岁,喜欢电影,更喜欢电影营销研究,说起营销理论和概念,可谓滔滔不绝。圈里人公认的,特能喷。

  张文伯说,“我不是创作咖,我也不敢说懂艺术,但是营销这件事是我擅长的,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我希望能够从电影创作之初就为我的合作者们,特别是创作者们灌注营销理念。”

  黄渤[微博]、林志玲[微博]主演的《101次求婚》一直被视作营销经典案例。这也是张文伯首任制片人,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姿态,首次试水“以营销驱动一部电影”的案例项目。

  从剧本创作、挑选演员开始就植入营销理念,这大概是过去许多电影创作者不能适应和不能认同的方式。但是,眼下2013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就要突破200亿,谁不希望在这个大蛋糕中分一杯羹?张文伯说,“一些导演,特别是年轻导演,他们其实非常需要一个懂市场、懂营销的人做盟友和伙伴。”

  2009年,做了10年媒体的张文伯终于从最后一家供职的媒体辞职了,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创立了主做宣传的“影行天下”,当时并没有打算以后要进入电影制作领域,做了两年的电影宣传推广之后,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案例,但始终感觉所处的位置受制于人,“宣传公司是乙方,是服务方,在一个项目里缺乏话语权。当我对你服务的电影投入的感情越多,就越会觉得不爽,于是慢慢就有了上位的意识。”

  2011年,张文伯借《失恋33天》的成功营销,将“影行天下”交棒给他的合伙人,只身加盟新丽传媒,title变成了副总裁。开始从甲方平台接触电影,随后他以制片人的身份,用了1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电影《101次求婚》从研发到上映的全过程,并创造了情人节档爱情电影的票房纪录。

  今年11月,张文伯再次离职,从新丽传媒离开,创办伯乐文化,再度创业。他说,“离开一个大平台自主创业,意味着要迎接挑战,但同时也可以赢得更多的机会。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这种感觉很刺激。曾经有人说,‘只要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我觉得中国电影的那阵风已经刮起来了,我也想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被风吹上天。”

  张文伯说,伯乐文化未来将会是电影营销和电影制作项目两条腿走路。“有人问我,你成立伯乐营销,是不是要跟之前的影行天下PK,我觉得提这样问题的朋友没有注意到这两年中国电影形势的变化,整个电影产业在营销垂直领域的投入增长比票房的增长还要快,已有的营销公司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我而言,伯乐营销的价值更像是一个杠杆,可以帮助我们的团队切入到更有营销价值的电影项目中,我们希望可以借此参与到投资、开发、制作中去,去营销一部电影,而不仅仅是做一部电影的营销。

  2009年创办“影行天下”之前,张文伯曾在《成都商报》、《新京报》、新浪网娱乐频道供职。许多从媒体记者转做电影宣传的人都想着可以利用过去在媒体的资源,“让朋友们捧捧场、帮帮忙”。

  但是张文伯直言,“帮忙不是长久之计,一次两次可以,偶尔救急可以。宣传如果提供的货不够好,不可能老让人给你放头条,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内容,要有创意,有好的卖点,才能刺激媒体去报道。”

  营销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张文伯说,“就是我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对于新的技术工具的捕捉,进而跟我们的好创意结合起来,让它发生一个最佳的化学反应。好的创意内容,自己会长腿,自己会走路。比如《失恋33天》,就没有怎么麻烦过媒体朋友,主要宣传阵地都在微博、人人网、开心网和论坛这些自媒体平台,最后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传播价值。”

  当然,张文伯也不是一路顺利,有《失恋33天》的成功,“也有犯错误的时候”。比如,2011年,张文伯负责宣传的《关云长》怀疑遭网络水军恶意抹黑、打差评,几乎在同期上映的《战国》也遭遇了类似情况。虽然张文伯代表片方发出“江湖通缉令”,十万悬赏“幕后黑手”,但是无法扭转局面,最后,投资1.5亿的《关云长》影片仅以1.6亿票房黯淡收场。

  张文伯说,“当时拉着《战国》一块儿打黑水,是策略上犯了错误,该打锦州的时候打了沈阳。”有业内人士分析,《战国》是一部专门为了捧女主角景甜[微博]的土豪之作,口碑不佳,《关云长》与之“绑”在一起“打黑水”,实在不是高明之举。

  张文伯说走弯路、犯错误都是正常的,营销本身没有标准,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但最重要的是坚持,坚持在这个跑道上一直跑下去。创立伯乐,张文伯对营销有了更高的期待,“过去我们的宣传营销都是停留在感性和随性阶段,缺乏数据的运用、也缺乏一些理性的标准。三流公司做产品,二流公司做品牌,一流公司做标准,第一次创业的阶段,品牌建立和成功案例的积累都已经完成了,现在,做伯乐,我最大的一个愿景就是要做出中国电影营销的标准ISO服务体系。除了电影里感性、艺术性、创意的东西不能丢,还要有一套服务标准,我希望把它研发出来以后,其他公司做其他项目,都可以复制和学习。”

  “一年以后,我们可以来谈这套标准的细节。”张文伯说,还需要结合更多的案例更多的项目来制定标准。

  在新丽两年的时间里,张文伯最为得意的项目是《101次求婚》,这是他第一次担任制片人,也是他对以营销为导向的电影项目一次成功“试水”。

  张文伯说,“片场的那些事儿我可以找懂制片的合作者来做,我主要是从整体预算、演员阵容以及制作与营销的配合等方面来掌控,虽然我也是第一次做,但是以前做宣传的时候见得太多了,可能看着做得对的不是很多,但是你知道怎么做是错的。”

  从挑选导演演员,在剧本创作上加入营销意见,到专门为电视节目定制桥段换取电视媒体资源,张文伯说,“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和位置,去影响和掌控一部影片的进程。当我真正去做的时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更多时候其实是一种信念。”

  《101次求婚》导演是陈正道[微博],台湾新锐导演,1981年出生,比张文伯还小两岁。张文伯说,“跟年纪相仿的导演在一起,比较容易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同时,我们成长的背景和大环境相似,彼此也更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

  “从演员挑选上,也是以观众的角度出发,这有点像给一个产品找广告代言人,”张文伯这样打比方,“我们卖的这个产品大的品类算爱情,在具体的品牌差异性上主打的是丝逆袭女神,我当时脑子里的第一人选就是黄渤和林志玲的组合,这两个人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话题。”

  到了剧本创作部分,张文伯甚至专门为浙江卫视[微博]《中国梦想秀》订制了“黄渤向林志玲求婚”的桥段,以换取电视媒体资源上的支持。“除了导演在创作上的配合,两位演员也非常配合,包括在东方卫视跨年晚会上压轴出场跟当年全世界最火的艺人鸟叔一起跳骑马舞等等,这些都是事先就设计沟通好了。”

  通过操作《101次求婚》,张文伯对于电影营销理念有了更加深入的发掘,也对这个理念更加坚持。“营销不是等你拍完以后帮你宣传,不是简单开个发布会、发发稿子,真正的营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理念,贯穿电影创作的始终,它完全可以在你这个产品还没有完全生产出来之前,渗透更多,也可以帮助影片更多。”

  张文伯说,“当他的身边有一个像我这样的人,不断地去跟他耳鬓厮磨,吹枕边风的时候,他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和启发。另一方面,当我跟一些导演、特别是年轻导演聊到把营销的理念渗透到电影的前期,这样可以更多地帮助影片的时候,也有越来越多的导演认可我的观点。他们也在寻求一个盟友。他们这方面的需求还蛮大的。不管一个导演如何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他都希望自己的电影可以被更多的观众看到并认同,我要做的就是帮助导演实现他们的愿望。”

  张文伯透露,未来两三年,将会重点跟差不多同龄的年轻导演合作,做出更多市场认可的电影。

  中国电影票房总量持续走高,各种热钱持续涌入。创立伯乐,张文伯坦言:“现在想做电影,钱最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好的项目、能不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创意,让他们为这个计划、这个创意去埋单。”

  但是,只有钱,恐怕还玩不转电影圈。钱背后的资源,也是重要的考量指标。所以在为新公司、新项目物色投资人的时候,张文伯一直强调“资源结构性投资”的概念:

  “我要的不仅仅是投资款,我希望除了投资款项之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比如媒体资源,这是为什么一些电影找广电传媒集团来投资,这样将来就可以让我这部电影在电视台有硬广的播出,真要一部电影去花钱买电视台的硬广,那还真买不起。

  再比如有很强的营销能力,通过这个营销能力,切入到一个电影的投资中去;再比如有很强的发行能力,你有一个很强大的发行团队,就可以为我将来提供一个进入市场的最顺利的、快捷的、最有安全的保障。

  还有就是商务资源,我有很多品牌客户,我可以帮你做植入,我可以有大量的硬广。比如还有艺人资源。比如还有海外资源,我可以不仅让你在中国大陆首映,我还可以帮你把电影带到北美去。针对电影的话,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资源配合,需要不同的投资方,这也是需要制片人去考虑的。”

  热钱面前,张文伯说,要有鉴别的眼光,“为公司物色合适的投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决定着公司未来的运作和方向。”

  “伯乐文化未来将会是电影营销和电影制作项目两条腿走路,”虽然张文伯已经离开了新丽,但是伯乐已经确定了与新丽传媒等不同公司的合作意向。

  张文伯说,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希望能够与行业共同成长,有所收获的同时也有所贡献,“成功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状态。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近,你就是一个成功者。”

  其实,张文伯在离开新丽传媒再开公司的时候,一度想过给自己的新公司起名叫“文伯营销”,但最后,还是决定叫“伯乐文化”。先把自己做成品牌,这不就是营销的路子?为什么改名字呢?张文伯说,“伯乐文化这个名字多帅啊,而且一语双关。再说,个人没有价值,公司才有价值。等你开公司了,你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Part.5 纪翔:永远在狂奔的人许多记者至今仍记得,2009年,李冰冰夺得台湾金马影后,她在台上泣不成声,纪翔在台下一边举着DV拍摄,一边流泪。李冰冰点名感谢经纪人李雪和纪翔,“铁三角”一时传为佳话。

  纪翔与李冰冰、李雪姐妹一起十年,金马影后、华表影后、百花影后、国际顶级品牌代言、华谊最赚钱女星……这些好听的title,李冰冰和她的团队一一收入囊中。后来,纪翔创立“和颂世纪”电影营销公司,“最忙碌的时候,一个星期有六天都是和颂的电影发布会,到哪都有和颂的人”。到现在,新公司时代万华除了“老本行”电影营销、艺人经纪,还计划包括——广告植入、影视制作、电影发行几大板块。

  不少业内人士说起纪翔,都说这个人特别勤奋、特别能说,“很多事儿,他能叨逼叨跟你不停地说,软磨硬泡,不让你挂电话,你实在熬不过他,没办法,就答应他了。”也有人说,纪翔是一个极其彻底的生意人,他一旦和你合作,就会迅速跟你成为利益绑定体。而合作一旦结束,纪翔的步伐,立刻会和下一个利益绑定体一致。纪翔一路狂奔,几乎从不休息。

  与纪翔对话的两个半小时里,他语速极快,平均每分钟280字的语速,直接达到播音员水平。一路狂奔,因为锋芒太露,纪翔栽过跟头,自然也有不少感悟。他说,“年轻的时候是拎刀闯天下,自认天下第一,逮谁砍谁,逮谁伤谁,其实最后伤人也伤己。后来,开始懂得用布把刀锋缠起来,但是依然能够伤人。有锋芒是好事,但是要懂得收锋芒。刀应该藏在心里,刀鞘是什么,刀鞘是自己,是用来藏锋的。”

  纪翔说,“一路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到了今天,能够打倒我的恐怕只有我妈妈了。因为只有亲情血缘,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纪翔每天都会抽时间跟妈妈聊天。纪翔开玩笑说,“我是先给我自己洗脑,再给我妈洗脑。”

  纪翔金融系毕业,但是,当他发现“走在大街上,许多天天操作股票证券的普通老百姓说起证券,都比学校里教的东西专业”,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饱和而且竞争激烈的行业。碰巧当时身边有一个同学做的是歌手经纪工作,纪翔说,“许多年前,明星还是很神秘的,也觉得很新鲜。而且当时几乎没什么人知道经纪人这个概念,都觉得不就是明星的跟班吗?大家都不了解。我最初的想法,经过十年、二十年,这个行业一定会迎来井喷,而我就要跟着这个行业一直往上发展。”

  2003年,纪翔进入华谊兄弟[微博]经纪公司,成为金牌经纪王京花旗下的第一代经纪人。2004年,李冰冰出演《天下无贼》开始崭露头角,纪翔开始接手李冰冰的宣传工作。

  纪翔非常勤奋,他说:“我在华谊兄弟十年,如果真的要评优秀员工,每年只有一个名额,大言不惭地说这个名额非我莫属。我基本上很少在12点之前回家。因为那时我家网速比较慢,住得又远,第二天起来又要发稿,有时为了不浪费时间,我甚至会躺在公司沙发上睡觉。”

  纪翔说,“2004年到2007年,我就跟疯了一样在学新闻,逐渐对新闻着了迷、入了魔,因为可以引导舆论、引导报道的方向了。”除了通宵达旦地写稿发稿,纪翔也成功打入了“北上广”的记者圈,“不想听什么八卦,我只想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最中肯的意见。”

  2007年,纪翔开始负责李冰冰的经纪工作,“从宣传跨入经纪,对我来说好像没有什么困难,因为我做宣传工作的每一天,都没有忘记过当初的目标。”

  纪翔说,“记忆中最忙碌的是2007年到2010年,最夸张的一年甚至有三百多天在天上飞,大密度的工作量加速了艺人的飞跃,也加速了自己的成长。每个人身上都有段誉的六脉神剑,你不断地积累,突然有一天经脉就全通了。”

  对于为什么离开李冰冰的团队,纪翔的说法是:“现在冰冰已经走向国际,我感到了一种‘天花板效应’。毕竟我积累的经验和人脉都在国内,没有外国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光语言沟通这一项,就要费不少功夫。我不可能从头来过了。说实话,华人明星在好莱坞要进入一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冰冰和我们在一起,大大小小的奖项拿过了,国际大牌的代言也做了,环保的跨界合作、欧冠杯世界杯的跨界合作也做过了,甚至连英国的伦敦蜡像馆也入驻了,冰冰现在是真正的一线。经纪这一块对于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神秘感和挑战性了。”

  纪翔开始带颇有争议也颇有话题的新人景甜,创立“和颂世纪”和“时代万华”,做电影营销,主要承接华谊兄弟、万达、安乐、保利博纳四大电影公司的项目。从《太极1、2》到《西游降魔》、《北京遇上西雅图》、再到前不久刚刚票房过6亿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还有年底即将上映的《警察故事2013》和《赌城风云》。

  做公司的启蒙源于2007年华谊兄弟运作《功夫之王》时,王中磊[微博]劝纪翔,“一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意思是让纪翔在做李冰冰宣传经纪的同时,能不能也从戏的角度来做宣传。纪翔明白,只有树根摇晃了,树叶摇晃才有意义,也就是“戏能保人”。

  在“做戏”的过程中,纪翔有了与电影大鳄对话的机会:“以前做艺人的时候,一年我只能跟一个电影公司的大佬合作,因为一年可能只能拍一部戏。做了营销公司后,忽然发现接触的频率增加,彼此谈资越来越多,关系走近的同时,能听到一些更真实的声音,也更多、更早地了解项目的全貌。这样,一条新的道路被打通了。”

  营销公司开起来以后,纪翔定下了“接大片、接大导演项目”的原则,并积极探寻与四大电影公司合作的技巧与模式,后来项目越接越多,“顶峰的时候,一个星期七天,有六天都是我们的发布会,哪里都有我们的人”。

  但是,纪翔说,这只是“虚假繁荣”,“宣传营销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盈利模式。收取的服务费基本是固定的,同档期不能接其他电影,一部戏一做就是小半年,营销周期过长,人力成本也在不断增高。公司项目看似越来越多,但利润率却提不上去,团队整体形成疲劳战。”

  电影行业的人,大多都希望能够进入电影制作和电影投资领域。纪翔说,“那是梦想、那是信仰,不能破。但是电影投资周期很长、风险不可控,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3000万左右投资风险较低,这也是大多数投资者最喜欢的一个档,但也要分类型,今年的现代爱情题材整体会卖的比较好。但是5000万以上的投资,谁都不敢保证。

  “我们要有梦,但前提是生存。我们用什么来支撑这个电影梦?”纪翔说,这是个组合命题,经纪公司、广告植入公司都是非常优质的盈利模式,而电影的营销公司却只能打平成本,但营销公司是用来提升公司品牌的利器,也是未来公司自制项目的安全阀,这种组合才能最大可能的降低公司的投资风险。

  从去年年底的《泰囧》开始,《西游》、《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小时代》……,今年上半年的票房井喷让许多电影公司大佬和行业专家看不懂了,他们发现,电影的票房不再只是依赖大牌导演和大牌演员。纪翔说:“不管是台前还是幕后,十年一代人,中国电影的平均观影年龄下降到了21.7岁,90后逐渐成为观影的主力军,他们希望看到新的面孔,新的题材、新的故事。所以,更年轻的新生代演员,像88年左右出生的Angelababy、林更新[微博]、倪妮[微博]、井柏然[微博]等将逐渐成为大荧幕的常客,电影公司都重新回到了起跑线上,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采访结束时,他还透露,公司已经买下两个不错的剧本,正在接触适合拍摄的导演和演员,计划在明年年中开拍。

  纪翔也会累的,“每天开公司要做很多事,下属常常会抱怨,也会带给我很负面的情绪和精神压力。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得表现出精神百倍、充满信心的样子,我必须得像打鸡血一样为他们输入力量。有时候,我觉得,做老板,为什么这么像打工的呢?”如果再给你选一次,你还会自己出来开公司吗?纪翔只犹豫了一秒钟:“我还会。”

  答:电影是梦,是成人的童话,是现实的残酷,是青春的画卷,是内心的挣扎,时而有夺眶而出的眼泪,时而有肆无忌惮的笑声,梦总是激烈而短暂的,很多人一生都情愿活在梦里不愿醒来。而我,也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追梦者,一粒沙、一棵种、一瓢水……,虽然渺小,但充满汇聚的力量。(易东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