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8-08980898

半岛体育app惠州大亚湾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6686体育-集团官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半岛体育app实际上从油田里开采出来的石油经过重重加工最后可能会成为一根丝线b;或制作成一片可降解塑料或用于制作防疫口罩也可能是我们涂在脸上的化妆品或是蛋糕上的一张包装纸甚至是沙发里的海绵和皮革……从穿到用石油化工原料及其衍生产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在惠州市大亚湾石油化学工业区以下简称“大亚湾石化区”内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在这里原油经过提炼后通过“隔墙供应”就地转化分解生产出化工原料加工出各种化工材料。这些原料和材料将被送至全国各地的下游企业生产出化工产品走入千家万户。当前惠州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随着重大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从“一滴石油”到“一件衣服”这趟奇妙的旅程是这样的从油田开采出的原油被运送至炼油厂提炼成油产品和各种基础原料。其中芳烃等基础原料被送至石油化工企业经过高温氧化、加氢等工序生产出白色粉末状的PTA材料PTA材料再次被运送至下游新材料企业被制作成涤纶丝……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正是一家拥有打造“一滴油”到“一匹布”完整产业链的企业。该公司在全国有9个产业园其中位于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的恒力惠州PTA项目是第8个产业园也是其在广东的首个项目。

  夏末秋初在恒力惠州PTA项目现场约2000名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正式投产。总投资150亿元的该项目将建设两条PTA生产线c;完全投产后总产能达500万吨年产值将达到250亿元左右。

  恒力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杜玺介绍“PTA是石油化工产品的一个末端产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源头是石油芳烃它的下游主要是聚酯新材料。”从外形来看PTA呈白色粉末状主要用于生产塑料薄膜、涤纶、塑料瓶、橡胶等。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唐凤灵告诉记者用到石化原料的产品很多“比如聚丙烯是生产口罩的重要生产原料聚醚多元醇则被用于生产床垫丙二醇会用在生产化妆品、食品添加剂上。而生产枕头沙发汽车的内饰、保险杠家电外壳电脑键盘头盔各种合成皮革等都会用到石油化工原料以及衍生品。”

  “这一边以前是一片滩涂地。”唐凤灵站在大亚湾石化区中海壳牌二期项目观景平台上手指着远方说道。

  廿年一瞬沧海桑田。中海壳牌是首家落户大亚湾石化区的企业他们在此修建雨水沉淀池、移植珊瑚。说起二十年的历史变迁唐凤灵很是感慨。“石化园区夜景、蓝天碧水是大亚湾的特色实现了‘产城人’融合发展。”环境变好了龙头企业来了上下游中小企业也跟着进来产业链越来越完整石化原料“隔墙供应”就地转化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中海壳牌落户后吸引了科莱恩、巴斯夫等16家优质企业落户园区让中海壳牌的液体产品就地转化率达50%。”唐凤灵说中海壳牌每年可生产600万吨高品质、多元化的石化产品全部投放国内市场其中85%以上的产品在华南地区销售助力大湾区实体经济尤其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中海壳牌三期项目顺利推进将建设160万吨乙烯及下游共18套化工装置及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建成后中海壳牌整体乙烯产能可增加到380万吨/年。

  中海油惠州石化是大亚湾石化区唯一一家原油加工企业。中海油惠州石化总经理助理谢海峰说他们推动物料消耗本地化减少运输成本同时也和园区企业合作产业结构互补形成强强联合。恒力惠州PTA项目的到来则弥补了大亚湾石化产业链的空白。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大亚湾石化区招引落户项目104宗总投资2502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现在1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亚湾石化区抢滩布局共投资项目47宗。

  大项目的到来有利于助力大亚湾石化区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同时通过“隔墙供应”“就地转化”方式延伸中下游产业链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数据显示2021年园区实现产值1859亿元增长38.3%。2022年上半年石化园区工业总产值1236.8亿元增长49.5%。

  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崔志远介绍石化区制定了“招商图谱”抬高门槛精准招商打造“优等生俱乐部”。接下来将继续狠抓招商引资。“在我们仅有的土地上引进高精尖的新材料产业继续做大延伸我们产业链条。”据了解到2025年惠州的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5000亿元初步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林江看来大亚湾的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口、码头仓储和运输都很方便是发展石化产业比较理想的地方。林江表示大企业进驻大亚湾对当地经济起到的作用显而易见犹如稳增长的“定海神针”。他认为大亚湾石化工业区要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不能单纯依靠从外面引进大企业也要注重培育本地的中小企业进入产业链。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李直建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