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8-08980898

半岛体育app传承石油精神 石化工业奠定强国基石

6686体育-集团官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半岛体育app为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聚焦新时代制造强国伟大实践,本报从今日起推出 “壮丽70年 新中国工业印记”特别报道,通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重温工业化道路的顶层设计,梳理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解析产业蝶变的内在逻辑,绘就新中国70年来中国工业荡气回肠、砥砺奋进的历史画卷。敬请读者关注。

  ■大庆油田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彻底把 “贫油国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未来十几年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时期。

  ■以 “苦干实干” “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石化工业负重前行,中国石化工业攀登不止。新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奋进史,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自主创新史。70年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奠定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坚实基础,目前正朝着石化强国的目标快速迈进。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建国初期中国就把大力发展重工业、现代化工业放在了国家发展建设的首要位置,而石油和化学工业则是支撑工业发展的 “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大致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创业、20世纪70年代的初步奠基、80年代的开拓振兴、90年代的内涵发展、跨越世纪的重组做强,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一坚实的新起点。

  石油和化学产业产品覆盖面广,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在建国初期 “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历代集体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战线的前辈们艰苦创业、矢志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194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全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炼厂原油加工能力11.6万吨、石油产量8万吨,其中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油品产量3.5万吨。面对这种状况,中国石油石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以高涨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初步发展。

  当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油田在哪,石化企业就布局在哪。二是经济高速发展,带动石化行业遍地开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华工业的156个项目中,就包括化工项目7个。1956年,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实现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突破。同年,中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兰州炼油厂开始建设。1959年9月26日, “松基三井”喷出滚滚油流,大庆油田诞生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中国石油产品自给率由1949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40.6%,彻底把 “贫油国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胜利油田、大港油田、江汉油田、辽河油田、长庆油田、河南油田、华北油田、相继被发现。与此同时,中国炼油工业蹒跚起步,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兰州等8个年加工能力为10万~100万吨的炼油厂,茂名、大庆、南京、天津、武汉、安庆等18个大中型炼油厂陆续兴建,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

  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农业、稳定市场、调减工业的措施。当年,甘肃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建成我国第一座以石油气为原料的年产5000吨/年乙烯管式炉,1962年元旦产出第一批合格乙烯产品,实现了中国乙烯工业零的突破。1962年底,从国外引进12项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在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建设我国第一个石油化工基地,这是新中国石油化工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面对建国初期艰难的环境,为适应中国原油不断增长、加工量提高以及石油产品品种质量的需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坚持自力更生,开发研制出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和相关催化剂、添加剂等五方面工艺技术,成为新中国炼油工业技术取得第一次重要突破的标志。时任石油部副部长刘放形象地称之为石油炼制工艺的“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的迎风绽放,使中国石油产品品种达到494种,自给率达到100%,中国炼油技术接近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彻底结束了中国人用“洋油”的历史。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说,这是在中国炼业放了个 “”。

  1960~1965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和石油炼制技术的重大进展,中国石油产品实现了 “三年过关,五年立足于国内”的目标,这是新中国石油炼制工业取得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受影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石油和化工大中型企业只有404家,全行业总产值仅为758.5亿元,利润总额仅有169.7亿元,但部分产业仍然取得一定发展。

  1972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引进26套世界石油化纤化肥先进技术和设备,于1976年开始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辽阳、四川、吉林等地建成投产。1976年5月8日,中国引进的第一套30万吨大型乙烯装置在北京燕山石化总厂投料试车,标志着中国乙烯工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大型乙烯工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建设和经营管理经验。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以 “苦干实干” “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依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工业之一,更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是否强大的一个重要方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历史性转折,自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一是从1978年到1988年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改革开启阶段;二是从1989年到1998年建立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为核心的改革阶段;三是从1999年到2012年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改革阶段;四是从2013年至今全面深化改革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期,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跨入了世界石油大国的行列。由于地区和部门分割的体制,1亿吨石油由3个部门、20个省市自治区分头管理,各取所需,石油部管的厂只需要生产油品等燃料,化工部管的厂只需要化工用的原料,纺织部管的厂也只考虑生产化学纤维原料的需要,不能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石油资源浪费很严重。党中央、国务院 “经过充分论证,下了最大决心”,决定成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经济实体。1982年、1983年、1988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相继成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基本形成以三大公司为基础、分工较为明确、各自独立经营的总体格局。随后,中国先后实施振兴石化 “三大战役”,启动建成一批乙烯、化纤、化肥工程,推动完成一批炼油技术改造,奠定了石化大国的根基。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全国各地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股份制改革风起云涌,同时伴随着一大批新生民营企业的创立,石化民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迅速撑起产业的大半壁江山。同时,石化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则更加波澜壮阔。中国国有企业经过了1978到1993年的 “放权让利”、1993到2003年的 “制度创新”、2003到2013年的 “国资改革”以及2013年至今的 “分类改革”4个时期,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大部分已经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体制附属的传统国营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 “新国企”。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先后撤销了化工部、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成立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行业宏观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微观经济活动动力更足、韧性更强、创造力更加旺盛,为中国加快向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跨越提供了不竭动力,创造了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新引擎。同年,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决定实施石油石化战略大重组,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改组为两个大型集团公司,实现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为后来两大集团内部重组和上市奠定了基础。

  1999年,为了进一步促进国有石油、石化企业改革和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进行了内部大规模资产重组和改制上市,三家股份公司先后于2000年和2001年在海外成功上市,初步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体制架构,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全球大公司阵营和世界石油工业领域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2008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1.9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九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居世界第二位;乙烯产量超过1000万吨,跻身石化产品生产大国行列。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石化民营、外资等各类企业主体进入石化领域,行业开放和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 “引进来”和 “走出去”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成为中国 “走出去”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海外业务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海外份额油分别达到3050万吨和900万吨,中国海油海外石油开采量约为2780万吨油当量,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和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深入贯彻改革开放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行业发展爆发出勃勃生机,发展韧性更加强劲,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创造了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历史上的奇迹。中国由封闭型石油和化学工业国家向开放型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跨越,产业结构由简单初级向体系化、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持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由传统要素投入型驱动向科技创新型驱动加快转变,并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信心推动经济体制由僵化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改革开放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一步步从小到大,目前已建立了产业链上下游齐全配套的产业体系。

  石油和化学工业不是夕阳产业,而是朝阳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等因素影响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近3万家,资产总计12.54万亿元,占全国规模工业总资产的11.7%。

  同时,中国成为石化产业增长最快的国家。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学工业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开始迈进到由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期。一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乙烯、丙烯自给率分别提升至超过50%和70%,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超过60%。二是中国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国产化率超过95%、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国产化率超过80%。三是由三聚环保和北京华石联合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超级悬浮床工业示范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悬浮床关键技术及装备实现了重大突破,中国重油加工技术由此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乙烯和芳烃两大基础原料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石化产业水平。2015年7月31日,中国石化旗下海南炼化6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已经连续平稳运转20个月,在创造诸多 “世界之最”的同时,其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视为 “中国化工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功”,中国石化产业链最后一块短板——芳烃,就此填平补齐,有专家甚至以 “一声惊雷”来形容。

  随着国内大气污染防治形势趋严,中国石化全行业绿色清洁发展提速,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化工园区和生产企业,全行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大幅下降。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1%,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与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目标全部完成。随着消费升级和社会发展,石化产业传统供给结构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档次低、成本高、效益差的低端产品市场不断萎缩,能耗高、排放大、质量低的产品和服务加快被淘汰,高端产品、差异化产品、绿色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替代和淘汰低端、无效供给,已成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线。

  党的十九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举措和伟大进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石化产业经济运行的首要任务和制定产业政策、扩大交流合作的根本要求。一方面,发展模式上要改变过去追求规模、投资拉动、资源消耗型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正大力推行转型升级,加快化工原料向多元化和低成本化转型,炼化产品向清洁化、高端化转型,实现国内石化行业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改革、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趋势明显。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效果显著,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行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不断增强,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新道路。

  石化产业 “十三五”目标是石化大国向强国的跨越,这也是中国石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局面有效遏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不断加快,形成了一批有技术含量、规模效应和高端化水平的新经济增长点,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有了全新跨越。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解决好四个矛盾:行业存量与增量的矛盾,产能过剩与市场选择性短缺的矛盾,高端化发展需求迫切与技术创新不足的矛盾,产业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矛盾。

  当前,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产业需求已经从生存型阶段进入生活型阶段,下一步将要进入到生态型阶段,产业需求层次、需求内容、产业映射和核心价值等各方面都将发生变化。

  未来十几年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优化布局,坚持一体化、集约化发展;二是优化烯烃原料结构,降低原油消费增长,提升成本竞争力;三是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催化柴油转化力度;四是高端化发展,补国内市场消费短板;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升级;六是适度放开成品油出口。

  全球未来能源将由目前的煤、油、气 “三足鼎立”逐步转变为油、气、煤和非化石 “四方争霸”,中国石化产业对世界石化产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重要。中国国内巨大的需求和增长潜力是中国目前和未来成为最大的石化生产中心的主要竞争因素,中国石化产业正以后发优势 “弯道超车 ”。对外,中国已经形成外企 “请进来”和中国企业 “走出去”新一轮投资热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对外开放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对内,正在依靠企业、社会、市场和政府的协同力量,加快推动行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争取尽快进入生态型阶段。